湟源冷凉蔬菜:高原沃土孕育的“绿色财富”-新华网
新闻
2025 08/26 11:43:46
来源:中华建筑报网

湟源冷凉蔬菜:高原沃土孕育的“绿色财富”

字体:

  8月11日上午9时许,“探寻国家冷凉蔬菜黄金种植区”采访调研活动记者见面会在西宁市农业农村局召开。西宁市农业农村局相关领导出席,向省内外媒体介绍活动重点内容,并提供相关采访素材。

  此次采访调研活动于8月11日-13日开展,媒体记者将深入西宁市湟中区、大通县、湟源县,实地探访当地多家种植专业合作社及农业企业,了解青蒜苗、胡萝卜、豌豆苗、豆苗、白菜苔、红菜苔等多种冷凉蔬菜的种植、采收、水肥管理、绿色防控,以及打冷、包装、运输、输出等全产业链环节的情况。

  记者见面会现场来源:小龙

  8月11日11时许,采访团首站来到湟源青翠青蒜苗种植专业合作社。田间地头,一垄垄青蒜苗郁郁葱葱,社员们正忙着采收,新鲜的蒜苗带着高原的清冽气息。“咱这青蒜苗能在上海、福建等地打响名气,全靠这冷凉气候!”合作社负责人郭巨寿抓起一把刚采收的蒜苗,叶片上还沾着泥土,“昼夜温差大,病虫害少,纤维细得很,炒着吃特别香。”

  作为湟源县冷凉蔬菜的主力品种,青蒜苗产业2025年实现跨越式发展:种植面积达1.2万亩,较2024年的7000亩增长71%,种植区域从日月乡核心区拓展至和平乡、寺寨乡等多个乡镇,形成“万亩基地引领、千亩基地支撑、6个百亩基地协同”的集群格局。依托“东北马牙”良种推广及“水肥一体化”“绿色防控”等技术,亩产提升至4500公斤,以“蒜茎长、叶片宽、鳞茎嫩、色泽绿、味道鲜”的特质,不仅稳固占据甘肃、陕西、四川等传统市场,更成功打入上海高端市场,成为名副其实的“高原翡翠”。

  青蒜苗采收现场 摄影:李欣冉

  随后,采访团一行抵达寺寨乡烽火村,青海忠世农牧科技发有限公司的豌豆苗基地里一派忙碌:采收工人们麻利地掐下鲜嫩豆苗,旁边的加工点已同步启动分拣包装。“这些豆苗早上还在地里,下午就进加工点,明天就能上南方的餐桌。”公司负责人吴生忠蹲在田埂上,捏着一株豆苗比划,“咱这冷凉天让豆苗长得慢,口感更脆嫩,云南的收购商就认这个味儿。”

  豌豆苗采收现场摄影:李欣冉

  豆苗的热销,是湟源县荷兰豆产业蓬勃发展的缩影。2025年,全县荷兰豆种植面积达6000亩,较2024年增长25%,形成以巴燕乡、申中乡为核心,多乡镇协同发展的格局。凭借“固氮肥田”“绿色防控”(黄板诱杀、生物菌剂防治等)等生态技术,产品品相翠绿、口感脆嫩,畅销北京、上海、江浙等高端市场,总产值突破3360万元。通过“土地流转+务工增收+合作经营”模式,带动5.4万人次务工,让“家门口就业”成为乡村振兴的鲜活实践。

  豌豆苗分拣现场摄影:李欣冉

  最后一站,采访团来到申中乡星泉村湟源金和华种植专业合作社胡萝卜田。虽未到采收季,社员们正忙着除草,田垄间的滴灌带均匀滋润着土壤。“咱这胡萝卜能拿到国家地理标志认证,全靠这好山好水好气候。”合作社社员笑着说。

  湟源胡萝卜的“金字招牌”,源于自然禀赋与技术革新的双重加持:当地气候冷凉、光照充足、昼夜温差大,种出的胡萝卜糖分高、色泽好,2005年获无公害产地认定,2016年通过绿色食品认证,2017年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。从“平畦栽培”到“高垄滴灌”,从“撒播”到“籽种带编织精量播种”,技术升级让亩产达4.5吨,2025年带动农民增收65万元。

  胡萝卜种植示范基地摄影:李欣冉

  “2025年,湟源县胡萝卜、青蒜苗、荷兰豆三大品类协同发展,总面积达1.9万亩。”湟源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李永顺介绍,其中青蒜苗带动3.5万人次务工、增收1920万元,荷兰豆总产值超3360万元,胡萝卜则以地理标志持续擦亮品牌。

  从日月山麓的青蒜苗田到申中乡的胡萝卜地,湟源县正将“冷凉优势”转化为“产业优势”,以标准化种植、品牌化营销、全产业链发展,让高原冷凉蔬菜从田间走向全国餐桌,书写着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生动实践。(李欣冉)

【纠错】 【责任编辑:鱼昊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