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月的大通,高原冷凉的风里裹挟着蔬菜的清香。作为西宁“国家冷凉蔬菜黄金种植区”的核心板块,这片海拔2000多米的土地上,正上演着“菜以载道、蔬香富民”的生动实践。8月12日,循着田垄间的丰收气息,我们走访了大通县多个蔬菜种植基地,见证冷凉蔬菜如何从高原沃土走向全国餐桌,成为农民增收的“金扁担”。
上午·城关镇:西兰苔里的“高原密码”
清晨的阳光为城关镇上寺嘴村的田野镀上金边,大通森田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西兰苔田垄间,采收工人们正忙着分拣打包。“你看这品相,高原昼夜温差大,8月的光照又足,种出来的西兰苔又嫩又甜,很受广州市场青睐。”公司总经理王显付站在田埂边,手里的西兰苔带着晨露,翠色欲滴。
摄影:李欣冉
这片占地2075亩的现代农业产业园,是大通冷凉蔬菜规模化种植的缩影。505栋节地型日光温室整齐排列,不仅种植西兰苔,还培育着茄果类、瓜类等多种作物,800亩露地蔬菜中,豆苗、迟菜等单品常年供应广州、上海等一线城市。“我们采取‘企业+基地+农户’模式,487户农户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稳定收入,户均年流转费3622元,800余人次在这里务工增收。”王显付介绍,仅豆苗种植一项,每亩产量超300公斤,务工人员每天可采摘50-70公斤,年务工收入超84万元。
西兰苔种植田摄影:李欣冉
中午·景阳镇:红菜苔下的“联农图景”
正午时分,景阳镇的阳光透过云层,洒在大通景兴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红菜苔田里。紫绿色的苔茎顶着小花苞,在田间连成一片紫绿相间的地毯,采收工人穿梭其间,忙碌而有序。
“8月的红菜苔最受欢迎,咱们的红菜苔经遇冷处理后,冷链车今晚出发,明天就能上福建、广东的菜市场。”负责人保善飞说。这个由多个合作社组建的联合社,自2016年成立以来,已发展成带动7个村、1600户农户的农业龙头。2025年,联合社种植露地蔬菜1100亩,其中菜心、芥兰等精细蔬菜占比近七成,通过与沿海批发市场的订单合作,年销售收入达560万元。
更令人振奋的是其脱贫带动成效:145户380人通过参与种植、务工顺利脱贫,2500人次年务工量带来150万元工资收入,20名脱贫人口在这里实现稳定就业。
红菜苔种植田 摄影:李欣冉
午后·苏家堡村:茼蒿棚里的“错峰商机”
午后的景阳镇苏家堡村,一排排塑料拱棚在阳光下泛着银光。西宁鑫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茼蒿大棚内,茼蒿叶片水灵、长势喜人,负责人卜海露介绍道:“你看这茼蒿,茎秆粗壮,叶片水灵,全靠咱高原的冷凉气候。”
2022年从山东寿光引进技术落户于此的鑫泽公司,流转420亩土地建成280栋拱棚,靠着“错峰种植”秘诀打通关东。“每年4月-10月,通过错时种植、错时采收,咱的茼蒿总能赶上南方市场的空档期。”卜海露算起收益账:2024年基地产量850吨,实现销售收入375万元;2025年借助有机肥增施、粘虫色板等技术,预计产量达1600吨,亩单产增加100公斤。
产业旺了,农户富了。基地带动270余人就业,农民年务工收入达240万元,人均年收入超1.8万元。“夜间采茼蒿,计件算工资,一晚能摘150公斤,挣300元不成问题。”苏家堡村村民说,家门口的大棚成了“致富棚”。
茼蒿种植大棚内摄影:李欣冉
傍晚·汇丰基地:智能温室里的“科技赋能”
傍晚时分,大通景阳汇丰蔬菜基地的智能连栋温室里暖意融融。温室里饱满圆润的“串收番茄”挂满枝头,温湿度传感器实时监控环境数据——这里是西宁最大的设施农业基地之一。
景阳汇丰番茄温室 摄影:李欣冉
“通过日光、温湿度及水肥一体化智能控制,我们实现了全年无障碍绿色蔬菜生产。”基地负责人董海清介绍,98栋冬暖式日光节能温室与智能连栋温室联动,年蔬菜总产量达720吨,收入485万元。更重要的是,这里培育了10名以上新型职业农民,带动120余名周边农民务工,年增收2万余元。
从传统大棚到智能温室,科技正在重塑高原农业。6400平方米的育苗育种中心年培育种苗1120万株,数智化植物工厂示范项目持续推进,让“靠天吃饭”变成“知天而作”。
智慧农业-温室物联网系统 摄影:李欣冉
产业升级:从“好产品”到“好品牌”
“今年以来,大通县高原冷凉蔬菜播种面积达6.35万亩,产量达6万吨。”大通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涵林的介绍,勾勒出产业全景:景阳茼蒿、黄家寨鸡腿葱等“明星单品”持续“出圈”,不仅进入港澳市场,更畅销全国十余个省份。
这份成绩单的背后,是政策、科技与市场的同频共振。依托西宁“国家冷凉蔬菜黄金种植区”政策红利,大通县布局景阳片区等特色产区,落实化肥农药减量补贴,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1.04万亩;建成产地预冷设施、冷链运输车组成的“保鲜网络”,让蔬菜从田间到餐桌始终“新鲜”;与科研院所合作研发的20余项技术,让冷凉优势转化为品质优势。
夕阳西下,满载蔬菜的冷链车从基地出发,驶向沿海城市。车窗外,大通的田野渐入暮色,而这片土地上的“蔬菜故事”,正书写着更多丰收与希望。(文/李欣冉)